侯君集做了什么,讓李世民再也不上凌煙閣?
2023-06-16 21:32:00 來源: 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
吾為卿,不復上凌煙閣矣。
——《封氏聞見記》
在凌煙閣功臣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人物,他和其他功臣一樣有著超強的能力,在玄武門事變和對吐谷渾、高昌的戰(zhàn)爭中立有大功,為大唐揚威西域。但是性格決定命運,他自視甚高,桀驁不馴,在遭遇挫折之后就轉而以陰謀的方式報復太宗,最終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而他的所作所為也大大傷害了太宗皇帝,太宗甚至為此再也不登凌煙閣。這個人就是侯君集。
侯君集背畫像
侯君集是關中豳州人,生年不詳,史籍沒有記載他的身世。但是 1958 年他母親的墓志出土,透露出他的母親姓竇,官宦世家,那么侯君集家門第也可能不低,因為古人講究門當戶對。史籍記載侯君集事跡是從他投靠李世民開始的。當時太原舉兵不久,李世民一方面四處征戰(zhàn),一方面到處網羅人才,侯君集就是個人才。《舊唐書》記載說他胸有大志,但是不踏實:“性矯飾,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勇自稱。”比較驕傲,很自負,學射箭也學了個半截子,但是不耽誤他以武藝自夸。不過從他后來的經歷來看,侯君集有很強的軍事指揮能力和行政才干,他的自負也不是沒有資本的。當然了,他有點太自負了,所以不能與同事處好關系,也不能正確面對人生低谷,智商可能很高,但是情商大大不足。
李世民當秦王的時候侯君集就一直陪伴左右,在玄武門事變之前,侯君集的態(tài)度和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是一致的——先下手為強,所以史籍記載說:“建成、元吉之誅也,君集之策居多?!保ā杜f唐書·侯君集傳》)李世民最看重這個,侯君集因此官拜右衛(wèi)大將軍。
侯君集的前半生可謂順風順水,他最突出的貢獻是連續(xù)打了兩場勝仗,建立了很大的功勛。
第一場,對吐谷渾的戰(zhàn)爭。
唐代吐谷渾位置示意圖。底圖/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
吐谷渾是青海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來源于鮮卑。此次討伐吐谷渾,主帥是老將李靖,侯君集是副手,但是侯君集在這場戰(zhàn)役里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在唐軍登上青藏高原之前,侯君集給李靖建議,要出其不意突襲敵人,李靖采納了他的意見,派遣輕騎兵攜帶干糧猛撲敵人腹地。敵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于是向青藏高原腹地逃跑,那里海拔高,唐軍會不適應。而且吐谷渾人一邊跑一邊在身后放火,將大片大片的草原燒個干干凈凈,這樣唐軍的馬就無草可吃。唐軍此時應該是見好就收,還是該窮追不舍?部將們爭論不休,侯君集當然是主張繼續(xù)追擊的,李靖再次采納了他的建議,兵分兩路,“靖與薛萬均、李大亮趣北路,使侯君集、道宗趣南路?!保ā杜f唐書·侯君集傳》)兩路人馬緊緊追趕,不給敵人喘息之機。
這一路唐軍要克服高原反應,還要給馬找草料,沒水喝就飲冰啖雪。有的地方連冰雪都沒有,就用刀刺馬身,喝馬的血。侯君集等人就是這樣以驚人的毅力咬牙堅持下來,行軍二千余里,終于追上并且大破敵軍。侯君集還帶人去尋找并觀察黃河源頭,這可能是歷史上官方第一次尋找黃河源頭的舉動。最后侯君集與李靖會師,勝利凱旋。
回來之后唐太宗拜侯君集為陳國公,而且讓他擔任吏部尚書,管理全國的公務員。這時侯君集一個短板就暴露出來了,原來他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認字沒問題,但是沒學問。唐代選拔官員,講究“身言書判”,侯君集是吏部尚書,可是文化方面卻有較大短板,但是他奮發(fā)圖強,“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遇,方始讀書。典選舉,定考課,出為將領,入參朝政,并有時譽”(《舊唐書·侯君集傳》)。也就是說他惡補文化,讀了很多書,而且在主持選拔、考核官員的時候展現(xiàn)了很強的行政能力,為當時的人所稱道。
第二場,對高昌的戰(zhàn)爭。
唐代高昌位置示意圖。底圖/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
過了幾年,又有一場重大戰(zhàn)爭等著侯君集去打,那就是對高昌的戰(zhàn)爭。
高昌就是今天的新疆吐魯番,高昌國是個民族成分多樣化的國家,因為它地處絲綢之路上,所以是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時任國王叫麹文泰,是漢族人。這人曾經盛情款待取經路過高昌的玄奘和尚,在貞觀四年(630)還曾經偕夫人來過唐朝首都長安。唐太宗盛情款待他們,而且還封他的夫人為公主。但是這次唐朝之行卻給麹文泰一個錯誤的印象,他認為唐朝國力衰敗。原來隋朝的時候麹文泰也來過中原,當時隋朝國力非常強盛,隋煬帝大業(yè)五年(605)的各項經濟指標,唐太宗終其一生都沒能夠超越,唐朝建國之后一百多年的開元、天寶年間國力才超過了那個時期。再加上隋煬帝本人好大喜功,善于掩飾,尤其愛在外國人面前展現(xiàn)“國力”,比如他曾經在洛陽舉辦萬國大會,外國人在城里吃飯都不要錢,還把洛陽城里的樹干都用絲綢包裹起來,通宵達旦舉行歌舞表演,樂隊人數(shù)成千上萬,就為了獲得外國人稱贊。所以麹文泰來到隋朝,當然會覺得這里富麗堂皇、國力強盛。
唐朝時麹文泰再來,形勢不一樣了,唐朝還沒從戰(zhàn)亂中完全恢復,再加上唐太宗沒那么強的虛榮心,所以比較務實。麹文泰入朝這一路上物資供應都不能完全保障,史籍記載說:“往年文泰入朝,所經州縣,猶不能供?!保ā杜f唐書·魏徵傳》)所以麹文泰開始輕視唐朝,他對自己的大臣說:“吾往者朝覲,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保ā杜f唐書·高昌傳》)所以他有了不臣之心,而且此時西突厥不斷拉攏他。西突厥是唐朝的敵人,他們無時無刻不想著控制絲綢之路,而高昌是絲綢之路重鎮(zhèn),所以他們不斷對高昌進行利誘。麹文泰心中的天平傾斜了,他傾向西突厥了。
他再也不來朝貢,而且率軍攻打唐朝的屬國伊吾國、焉耆國。西域各國到唐朝進貢的使節(jié)只要經過高昌的,他一律扣住不放。有隋末逃亡到高昌的內地民眾想回國的,他也扣住不放。絲綢之路名存實亡。
唐太宗十分惱火,派使者前去譴責,希望高昌能幡然醒悟,結果麹文泰毫不在意地說:“鷹飛于天,雉竄于蒿,貓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豈不活耶!”(《舊唐書·高昌傳》)鷹是天上飛的,野雞是草里竄的,貓在廳堂上行走,老鼠在洞穴里躲著,各安其所多好,要求唐朝不要干預自己。唐朝是當時東亞世界的領袖,保衛(wèi)絲綢之路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說實話,以當時唐朝的經濟結構而言,絲綢之路的貿易絕不是國家根本。中國是個重農國家,外貿在當時最多算錦上添花。但是中亞西域很多小國,全靠絲路商稅和貿易生存,所以他們希望唐朝能來整頓秩序。
經過一番思考,唐太宗決心任命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率領兵馬數(shù)萬人攻打高昌。
消息傳到高昌,麹文泰竟然不怕,他說:“唐去我七千里,沙磧居其二千里,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安能致大軍乎!”(《資治通鑒》卷一九五)他還輕視唐朝的國力,認為唐朝沒力量組織一場大規(guī)模遠征。
但是侯君集是一個毅力頑強的將軍,在他的帶領下,唐軍克服了沿途的艱難險阻,大軍直逼高昌腹地。而且侯君集還帶著一大批善于制造攻城器械的工匠,一出戈壁找到樹林就動手造各種器械,諸如撞車、拋石車、巢車之類。麹文泰聽說唐軍真的來了,極度震驚,竟然暴斃而亡。他的兒子麹智盛即位。
侯君集得到情報說麹文泰死了,而且即將舉行葬禮,部下建議趁著敵人國葬之際發(fā)動突然襲擊。侯君集不同意,他說:“不可,天子以高昌無禮,故使吾討之,今襲人于墟墓之間,非問罪之師也。”(《資治通鑒》卷一九五)(我們是正義之師,吊民伐罪,要打堂堂正正的戰(zhàn)爭,不能利用人家辦喪事的機會偷襲。)
于是大軍在他指揮下徐徐推進,麹智盛開始還想抵抗,但是高昌軍隊的戰(zhàn)斗力無法跟唐軍相比。唐軍包圍住高昌的城池,各種攻城器械蜂擁而上,用木頭填塞壕溝,在巢車配合下拋石機將敵人的城樓和城墻打壞,又使用撞車撞擊城墻,城墻塌了好幾丈。根據(jù)考古勘查,高昌故城是夯土城墻,所以撞車可以撞壞它。這樣的猛攻使得高昌再也無法支持,麹智盛不得不向唐軍求和。他寫了一封信給侯君集,說得罪皇上的是先王,他已經死了,我剛剛即位,還求您哀憐。
侯君集回答他說,你當親自來我軍中投降。但是麹智盛還心存僥幸,遲遲不肯投降。原來他還在希冀西突厥能來救他,西突厥有大部隊就在離高昌不遠的地方,麹智盛就指望他們來救援。但是他沒想到的是西突厥是個紙老虎,看見侯君集大軍赫赫軍容,竟然不敢來,而且拔營遠遁,逃到千里之外。麹智盛計無所出,加上唐軍攻城越來越急,不得不投降,當了侯君集的俘虜。唐軍獲得三郡、五縣、二十二城。
降服高昌使得絲綢之路重新暢通,西域國家歡欣鼓舞,唐朝國威再一次得到展現(xiàn),侯君集也達到了他人生的頂點??梢簿驮诖藭r,他性格中陰暗的一面開始暴露,也使得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按照官方說法,主要有兩個體現(xiàn):
第一,磨班超碑自述功勞。
侯君集有個部下名叫姜行本,在行軍途中看到了漢代班超紀功碑,“其處有漢班超紀功碑,行本磨去古刻,更刊頌陳國威靈”(《新唐書·姜行本傳》)。他把班超碑文給磨掉,然后刻上新的內容,稱贊 “陳國”的功勛,“陳國”就是陳國公,侯君集的封號。部下干的事侯君集不可能不知道,即便沒有授意,起碼是默許了。那時也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我們就不苛責他毀壞文物,但主要的問題是——侯君集功勞能蓋過班超嗎?
如此說來,寶貴的漢代班超紀功碑就是毀于姜行本之手,而侯君集等人的狂妄似乎也得到了佐證。但這是官方說法,實際情況如何呢?實物發(fā)現(xiàn)目前卻不能證實這段記載。
新疆哈密北四十五公里有煥彩溝,溝內有石碑一通, 三面有字,西面有清代岳鐘琪所書“煥彩溝”三字,其余字跡已經漫漶不清,但是依然可辨認“惟漢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沙海”等字樣,《新疆圖志》保留有拓片,可辨認文字如下:第一面:“惟漢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伊(下缺),馬云中沙南侯獲字伯(下缺)……孝廉(下缺)。”第二面:“君囗字伯(下缺),次元字仲(下缺),囗囗徑安(下缺)?!钡谌妫骸疤眨ㄏ氯保?,束(下缺),建寧(下缺),奚斯(下缺)?!?/p>
根據(jù)馬雍《新疆巴里坤、哈密漢唐石刻叢考》,碑西面還有楷書字跡,與碑上其余文字截然不同,可辨認出“唐姜行本”“囗囗十四年六月”等字樣,所以高度懷疑這就是《舊唐書》所說姜行本磨掉的漢碑,但是疑問在于此碑是班超紀功碑嗎?看來不是,文字內容沒有一點和班超有關的跡象,而且“永和五年”是公元140年,距離班超去世已經有三十多年??磥斫斜镜拇_磨去了漢碑制作了自己的碑,但這塊碑與班超無關。有趣的是,巴里坤還有另外一塊姜行本紀功碑,此碑不在高昌(吐魯番),而在二百五十公里外的巴里坤松樹塘,為何?多位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姜行本擔負的是伐木制作攻城器械的任務,松樹塘自古就是林木繁茂之地,所以姜行本曾來過此處,碑文里有“伐木殫林,公輸比妙”等字樣,正是形容其制造器械?!杜f唐書·侯君集傳》:“高昌平,君集刻石紀功還?!贝耸聻榘嗽率?,而煥彩溝碑時間是六月,因此馬雍等認為姜行本前后刻過兩塊紀功碑,一塊是煥彩溝碑(即被傳為磨掉班超紀功碑文字的那一塊),另一塊是現(xiàn)存的《姜行本紀功碑》。
目前來看,只要沒有第三塊碑的發(fā)現(xiàn),或者不能證明第二塊《姜行本紀功碑》也是磨掉漢碑再制作的話,就不能證明《舊唐書·姜行本傳》里姜行本磨掉班超碑一事的真實性。它有可能是姜行本磨掉永和五年漢碑一事的以訛傳訛,保留到正史里可能是史官們覺得可以以此來烘托侯君集及其部下的狂妄,為侯君集后來的覆滅背書。
第二,軍紀敗壞。
磨碑之事存疑,但是軍紀敗壞一事成為侯君集無法消除的污點。進入高昌都城后,侯君集帶頭破壞軍紀。高昌是絲綢之路國家,富有財貨,侯君集可能早就垂涎三尺了,史籍記載說他“輒配沒無罪人,又私取寶物。將士知之,亦競來盜竊,君集恐發(fā)其事,不敢制”(《舊唐書·侯君集傳》)。將無辜的平民發(fā)作官奴婢,又盜取各種寶物,將士們看到主帥這樣干,也都紛紛效仿。侯君集怕大家說是學他,所以不敢嚴肅軍紀,聽之任之。這件事給唐軍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也使得長安輿論嘩然。
侯君集班師回到長安的時候,等待他的不是慶功宴,而是牢獄之災。侯君集遭到了彈劾,罪名就是敗壞軍紀,有關部門將其下獄要進行審判。此時大臣岑文本站出來替侯君集說話,他說:“記人之功,忘人之過,宜為君者也?!币馑际钱斁鞯囊朴谟涀〔肯碌墓?,忘記部下的過錯,他列舉了漢武帝寬恕李廣利、隋文帝寬恕韓擒虎的故事,他還引用了黃石公《軍勢》里的一段話:“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币馑际遣肯掠新斆鞯?、勇猛的、貪婪的、愚鈍的,你應該充分顧及他們各自的特點,由著他們的天性,但是要把他們的天性和力量都納入為國效力這個渠道中來。讓智者為立功而驕傲喜悅,讓勇者發(fā)揮他們的勇猛,讓貪婪者因為利益誘惑而發(fā)揮能量,讓愚鈍者不畏其死,總之一句話——君主要善于使用各種人,要善于利用他們的特點,哪怕是缺點,也要變成為我所用。因此他懇求唐太宗原諒侯君集,畢竟這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太宗聽從了岑文本的勸告,釋放了侯君集。這是法外開恩,岑文本這一番高論實際上是一種政治實用主義,不顧法制原則,也不顧政治影響,就因為侯君集能力強就不顧此事的惡劣影響而網開一面。岑文本救得了侯君集一時,救不了他一世。
侯君集因為此事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越發(fā)覺得自己冤枉了,怨氣郁積。他這種性格張揚的人容易激動,也容易被挫折搞得一蹶不振。史籍記載說他“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貪冒被囚,志殊怏怏” (《舊唐書·侯君集傳》),他總覺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所以一股子邪氣沒處釋放。
于是陸續(xù)間,有好幾個人察覺到了侯君集的叛離之心。
在侯君集還比較受太宗器重的時候,太宗讓他去跟李靖學兵法。李靖是唐朝第一軍事理論家,李靖還是侯君集老上級,曾一起遠征吐谷渾。可是學了一陣子,侯君集跑到太宗面前告狀,說李靖想謀反。他說:“李靖將反。至隱微之際,輒不以示臣?!保ā洞筇菩抡Z》卷七)意思是每每兵法學到緊要關頭,李靖就不教我了,他留一手是想造反時候用。太宗把這個話告訴李靖,李靖說現(xiàn)在是太平時日,我教給他的兵法已經足以應付一般的戰(zhàn)陣了,他非要窮盡我的兵法,意欲何為?“今君集求盡臣之術者,是將有異志焉?!保ā洞筇菩抡Z》卷七)他想窮盡我的兵法,說明他才是有野心的。還有一次,李靖和侯君集一起騎馬去尚書省,一路上侯君集總是若有所思,走過去了都沒發(fā)現(xiàn)。李靖立即得出結論:侯君集心不在焉,有謀反意圖。這就是互相敵視帶來的“疑鄰人偷斧”的心態(tài),不過后來的事證明李靖還真沒看錯,侯君集的確謀反了。
李道宗是唐朝宗室,也是名將。侯君集被太宗赦免之后李道宗也覺察到了侯君集的怨氣。有一次宴會上李道宗跟太宗說未來如果有難,侯君集必然是謀反頭領。太宗問他依據(jù)何在,李道宗說侯君集自打滅了高昌,自以為有天大功勞,恥居房玄齡、李靖之下,再加上認為受了委屈,所以整天口吐怨言。太宗回答說你也沒真憑實據(jù),不要亂猜測,“朕豈惜重位,第未到耳”(《舊唐書·江夏王道宗傳》)。我以后還會重用他的,只不過時候沒到。但是很可惜,侯君集等不到那一天就想謀反了。
大臣張亮有一次到洛州當都督,侯君集送行時候突然來了這么一句——“何人相排?”(《資治通鑒》卷一九六)(誰排擠你去洛州?)洛州就是洛陽,唐高宗時開始以洛陽為東都,去那里當都督怎么算被排擠?于是他隨口開了個玩笑:“非公而誰!”(《資治通鑒》卷一九六)(除了你還有誰?)沒想到就這一句玩笑引發(fā)了侯君集好一通牢騷:“我平一國來,逢嗔如屋大,安能仰排!”(《資治通鑒》卷一九六)(我平了一個國家,帶來的責難跟一個屋子一樣大,哪里還有本事排擠你?)然后他擼胳膊挽袖子說:“郁郁殊不聊生!公能反乎?與公反!”(《資治通鑒》卷一九六)張亮聽了這個話嚇出一身冷汗。侯君集走了,張亮悄悄去找太宗皇帝,太宗問:侯君集和你說話時候有沒有第三人在場?張亮說沒有。太宗說,既然如此,我要以你的話為證據(jù)責問侯君集,他必然不承認,到時無旁證、無物證,案件審不下來,還會搞得人心惶惶,所以此事我記下,但不要再聲張。太宗這就算把這個事壓下來了。
通過以上三個例子可以看出來,侯君集此時是自高自大,目中無人,而且懷著極大的怨氣。唐太宗雖然隱忍,但忍耐是有限度的。
太宗的擔心還是變成了現(xiàn)實,侯君集真的謀反了,他深陷太子李承乾的謀反陰謀之中。李承乾貴為太子,但是遭到了魏王李泰的威脅,太子位可能不保,所以李承乾就暗地里招募人手,以備不時之需。李承乾也知道侯君集對皇上不滿,所以就主動聯(lián)絡他。當時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是太子部下,所以太子就通過他招攬侯君集。侯君集加入了這個陰謀集團中,侯君集曾在太子面前說:“此好手,當為用之?!保ā杜f唐書·侯君集傳》)(我這手可是個好手,當為您所用。)
據(jù)說侯君集心里還有個自己的意圖,“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釁以圖之,遂贊承乾陰圖不軌?!保ā杜f唐書·侯君集傳》)意思是侯君集認為李承乾是個蠢材,可以利用。這意思是說侯君集有更大的打算,想先幫助李承乾謀反,然后,既然這個家伙蠢笨,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取而代之?如果為真,那侯君集的野心就不僅僅是泄憤那么簡單了。
加入了陰謀集團,侯君集寢食不安,擔心泄密壞事。有時候睡著睡著就突然驚醒了,醒了就唉聲嘆氣。他夫人看他這個樣子好生奇怪,對他說:您是國家的大臣,為何這樣寢食難安?你肯定是心里有事,假如不是好事,希望你能去自首,或許可以保全性命。可見他夫人差不多都猜到了是什么事,但是侯君集沒聽她的。
李承乾東窗事發(fā)的時候,侯君集也就暴露了。他女婿賀蘭楚石馬上就向皇帝舉報了自己的岳丈,侯君集第二次被投入監(jiān)獄。這次來審問他的不是別人,正是太宗本人。太宗來到牢房,對侯君集說:我不想讓那些刀筆吏羞辱你,所以親自來審問。幾項證據(jù)一擺,侯君集啞口無言。太宗長嘆一口氣,看來謀反是實。
回到朝堂之上,太宗對群臣說:侯君集也是個對國家有大功的人,我還記著他的好?,F(xiàn)在這事出來了,按理說侯君集是死罪,但是我想饒他一命,你們覺得如何?群臣們紛紛說:“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請誅之以明大法?!保ā杜f唐書·侯君集傳》)他罪不容赦,群臣們等于是判了侯君集的死刑。這就是侯君集糟糕的人際關系的體現(xiàn),當他落難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支持他,當年那個支持他的岑文本也不吭聲。掉在井里的侯君集只看到群臣丟下斗大的石頭,卻沒有一根救命的稻草。
唐太宗召見侯君集,說不殺你不行了,從此與君永別。侯君集涕淚橫流,唐太宗也十分傷心,說了這么一句話:“吾為卿,不復上凌煙閣矣?!保ā斗馐下勔娪洝罚ㄒ院笤偕狭锜熼w,看到你的畫像我會傷心,從此我再也不登凌煙閣了。)
在刑場即將就戮的時候,侯君集的表現(xiàn)還算是一條漢子,史籍說他十分鎮(zhèn)靜,臉色不改,對監(jiān)刑的官員說:“君集豈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嘗為將,破滅二國,頗有微功。為言于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舊唐書·侯君集傳》)(我不是謀反者,一時糊涂走錯路而已,我好歹也算滅過兩個國家,總有點功勞吧。你替我向皇上請求一下吧,留我一個兒子延續(xù)香火。)太宗聽了監(jiān)刑官的匯報,當即決定赦免侯君集夫人和一個兒子,算是給這個老部下一個安慰。
一代英雄侯君集就此辭世。人的能力和情商究竟哪個更重要?有的人有能力而無情商,遇到一點挫折就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能力對這樣的人來說就是一味毒藥。因為有能力,所以他就認為上級應該重用他,對他的缺點應該視而不見;因為有能力,所以他有了謀反的野心,卷入陰謀集團;因為有能力,所以他看不起別人,搞不好人際關系。侯君集的歷史就是一個智商太高、情商太低的人的失敗史。
本文整理摘自《凌煙閣:大唐風云人物啟示錄》——
《凌煙閣:大唐風云人物啟示錄》
作者:于賡哲
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