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塔里木盆地南部的新疆和田市吉亞鄉(xiāng),正是小麥返青、柳條抽新的季節(jié)。一幢土黃色的磚房內(nèi),吱吱嘎嘎的聲音在午后不絕于耳。循著這聲響探進屋子,六七位絲綢匠人正手腳并用,操控木質(zhì)織機,將染著紅、黃、綠、藍、白、黑等顏色的數(shù)千根絲線,織成一條條長7米、寬48厘米的艾德萊斯綢。
艾德萊斯綢是新疆特色手工藝品,發(fā)源于有千余年絲織業(yè)歷史的和田綠洲。2008年,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此后,艾德萊斯綢抽象而多彩的花紋越來越多出現(xiàn)在衣帽及各類工藝品上,成為著名新疆視覺符號之一。
這是貨架上的艾德萊斯綢。新華社記者張曉龍 攝
這是應(yīng)用了艾德萊斯綢花紋的衣服、手提包等。新華社記者張曉龍 攝
全手工紡織是匠人們執(zhí)著的堅持。在紡織工坊內(nèi),所有絲綢匠人都像創(chuàng)作藝術(shù)品那樣,精工細作手中的每一根絲線。一條艾德萊斯綢最快也需要1天半到2天才能織好。
安圖姆罕·吾熱依木是家族第六代絲綢匠人。她從12歲開始學藝,至今已有48年的織造經(jīng)驗。當被問到這種傳統(tǒng)織造工藝是否太過枯燥時,安圖姆罕停下手中活計,莞爾一笑:“手工艾德萊斯綢織造考驗的就是‘慢功夫’,看著五顏六色的絲線一點點變成精美的圖案,不也是一種快樂!”
哐、哐……安圖姆罕操作的織機又響了起來。
這是正在接絲線的艾德萊斯綢工匠艾麥爾·艾力。 新華社記者張曉龍 攝
正在織造艾德萊斯綢的工匠。甄立民 攝
如果說手工織造艾德萊斯綢宛如一曲舒緩、悠揚的旋律,那么機織艾德萊斯綢就是一篇激昂而恢宏的樂章。
同樣是在吉亞鄉(xiāng),一座白色彩鋼板搭建的車間內(nèi),10余臺機器織機一刻不停地轟鳴著,四五個工人戴著耳塞,在機器附近不時走動,雙眼緊盯著織機上移動的絲線。
由電力驅(qū)動的織機,大大加快了艾德萊斯綢的生產(chǎn)節(jié)奏?!耙慌_機器織機每天可以加工3到4件艾德萊斯綢成品,一個工人至少能管理兩臺這樣的機器。”34歲的古麗努爾麗·賽迪說。2019年,她和丈夫成立了這家有兩個紡織車間、1座染廠組成的艾德萊斯綢合作社。
相比復雜的手工織造,機織要容易得多,普通人半年不到就能成為熟練工。為解決貧困家庭就業(yè),村里對口幫扶單位幫助古麗努爾麗擴建合作社,機器織機從24臺變成39臺,合作社又從貧困家庭招募了20個工人。
不過,機織艾德萊斯綢的質(zhì)地和手工織造的產(chǎn)品還是有差距,但由于售價較低,機織產(chǎn)品更容易被普通消費者接受。古麗努爾麗和丈夫幾乎不用市場營銷,就能確保合作社穩(wěn)定運轉(zhuǎn)。
古麗努爾麗說:“只要機器轉(zhuǎn)著,工人每月就能拿到2000元到2500元工資?!卑氯R斯綢是當?shù)匕傩彰撠毜蔫€匙之一。
這是工作中的艾德萊斯綢織機。新華社記者張曉龍 攝
這是各種花紋的艾德萊斯綢。新華社記者張曉龍 攝
借助快速通暢的公路、鐵路物流,如今的艾德萊斯綢正在融入全球產(chǎn)業(yè)鏈。大量織造艾德萊斯綢的絲線從江浙一帶運來,加工成絲綢成品后,再通過汽車或火車送到喀什、烏魯木齊或者更遠的地方出售。
古麗努爾麗每隔一個多月就得去火車站接一批原料。“今年喀什、阿圖什等地已發(fā)來不少訂單,車間一直滿負荷生產(chǎn)。我的愛人最近一直忙著到各地送貨?!彼f。
隆隆的機器聲,如同春雷一般,一直傳到很遠的地方……(記者張曉龍、許晟、董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