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視界·微視頻|從一塊隋碑保護,感悟總書記的文化情懷

2025-06-14 09:55:53    來源: 人民網

  今年初夏時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來到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龍門石窟。

  賓陽三洞內,伊闕佛龕之碑“字里金生,行間玉潤”。佇立于前,凝望、思索,總書記憶起一段往事。

  當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他去隆興寺調研時看見一塊隋碑,因年代太過久遠,很多地方已經風化,他當即要求采取保護措施,這塊隋碑后來被證明是重要的書法文物。

  “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笨缭綌凳d光陰,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懷著對中華文明的深厚情感,身體力行推動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從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到廣東潮州廣濟橋;從山西平遙古城,到甘肅敦煌研究院;從陜西西安博物院,到廣西北海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文化遺產,探尋文明根脈,“文化足跡”遍及全國。

  何以文明?何以中國?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10萬余項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這些寶貴財富,所蘊含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不可估量。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是第一位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睋尵刃员Wo、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分類保護……我國著力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能力,保護實踐場所,不斷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活力。

  隨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考古熱、博物館熱、非遺熱、文創(chuàng)熱、“國潮風”等持續(xù)升溫。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備案博物館達7046家,實現每20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免費開放率達91.46%;2024年舉辦陳列展覽4萬余個,接待觀眾14.9億人次。

  以申遺為契機,架起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橋梁。截至目前,我國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位居世界第一。越來越多的中國非遺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傳遞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黨的十八大以來,2000多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見證和書寫著新的歷史。

  延綿后世、惠澤人民,如今,文化遺產成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寶貴資源,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責任編輯: 寧艷麗 ]
營業(yè)執(zhí)照注冊號:91650102766838851Y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5120170002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新B2-20050008 新公網安備 65010202000013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3108311 新ICP備11000096號
舉報熱線: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舉報電話: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eui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