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榴說科普|沙漠中的“復活者”齒肋赤蘚究竟有啥“生存之道”?
2024-07-29 18:04:47 來源: 天山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發(fā)布消息稱,在第三次新疆綜合科學考察期間,科研人員在沙漠極端環(huán)境中發(fā)現一種有望在火星存活的植物齒肋赤蘚。它是一種分布于全球的苔蘚物種,在嚴酷的沙漠、山區(qū)和環(huán)極地區(qū)生長茂盛??梢詫⑵浯_定為火星上的“生長先驅植物”。
項目團隊還通過研究發(fā)現,在復合多重逆境的火星模擬條件下,齒肋赤蘚仍能存活并在恢復適宜環(huán)境后再生出新的植株。
齒肋赤蘚。
極端測試表明,這種植物能夠在零下80攝氏度下保存5年,在零下196攝氏度下保存一個月還能恢復生機。在5000格雷宇宙輻射下依然能夠存活,而人類在50格雷下就會死亡。
“死不了”的沙漠“地毯”
齒肋赤蘚5秒復活。
齒肋赤蘚5秒復活特寫鏡頭。
這個黑乎乎的齒肋赤蘚,只有2-8毫米,特別小。所謂“干而不死”,是指它具有極強的耐干燥、抗高溫等綜合抗性,在沙漠里我們看著它像死了,但它沒有死,只是在一種休眠的狀態(tài)。而“死而復生”,指的就是上面那樣給它一滴水立馬就復蘇的過程。
水飽和時,齒肋赤蘚呈現綠色,隨著水分的逐漸流失,植物變成深綠色,然后變黑,重新補水后僅兩秒鐘又變回綠色。
齒肋赤蘚,拉丁名Syntrichia caninervis,從左到右分別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結皮、干燥脫水狀態(tài)的苔蘚、復水3-5秒后的苔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高貝 供圖
齒肋赤蘚在新疆廣泛分布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對維持沙漠穩(wěn)定性有很好的作用,是科學家們研究植物抗逆性非常理想的材料,目前相關研究人員還在致力于抗逆基因的延伸,希望將齒肋赤蘚的抗逆基因資源用于更廣泛的領域。可以作為地被層對干旱區(qū)沙漠化生態(tài)防治及修復中發(fā)揮作用;此外,它“干而不死,死而復生”的極端耐逆基因資源在未來將具有非常大的應用前景。
極端環(huán)境中的生存秘訣
齒肋赤蘚葉頂端白色的芒尖能反射強烈的陽光;芒尖的發(fā)育創(chuàng)新性實現了“自上而下”吸水模式,是一種極其高效的從大氣中集水—輸水的智慧裝置。在生理和代謝層面,齒肋赤蘚能夠保留關鍵代謝產物,如蔗糖和麥芽糖等。它還具有很強的清除體內氧自由基的能力,通過積累高水平的抗氧化酶來保護自身免受損傷。也正是這些特征,造就了齒肋赤蘚對極端環(huán)境的耐受力。
齒肋赤蘚之所以能夠在極端環(huán)境中生存,還得益于其獨特的形態(tài)、生理和分子適應機制:
形態(tài)結構:齒肋赤蘚葉片卷曲,葉尖白色芒毛,可以有效減少水分蒸發(fā)和反射紫外線,保護自身免受強光和高溫的傷害。
生理代謝:在干旱脅迫下,齒肋赤蘚會進入選擇性代謝休眠狀態(tài),保留關鍵代謝物質,如蔗糖和麥芽糖,以維持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穩(wěn)定性。當水分恢復時,這些物質又能提供能量,幫助植物快速復蘇。
分子機制:齒肋赤蘚的基因組中含有大量與脅迫響應相關的基因,如脫水素基因、抗氧化酶基因等,它們能夠幫助植物抵御干旱、低溫和輻射等脅迫。
除了耐干燥、抗高溫,齒肋赤蘚還展現出其他驚人的生存能力:
耐低溫:齒肋赤蘚能夠耐受 -196℃ 的超低溫,即使在液氮中保存一個月或在 -80℃ 的冷凍柜中保存五年,依然能夠恢復生機并再生新枝。
抗輻射:齒肋赤蘚對伽馬輻射具有超強抵抗力,其半致死劑量高達 5000 Gy,遠高于人類的 2.5-4.5 Gy 和大多數植物的 1000 Gy。在模擬火星環(huán)境的實驗中,齒肋赤蘚能夠耐受缺氧、干旱、低溫和強烈紫外輻射等多種極端條件,并維持生長和繁殖能力。
此外,齒肋赤蘚還能通過保水固沙、促進碳氮循環(huán)、改善土壤肥力等方式改善土壤及大氣環(huán)境,利于其他荒漠植物的定居及存活。
齒肋赤蘚在模擬火星環(huán)境下能夠存活。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馬新玲
素材來源:央視新聞、《中國科學報》 、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新疆廣播電視臺等
天山網科普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