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中國丨古代新疆人的“密函”怎樣防偷窺
2023-11-03 20:40:16 來源: 天山網
一千多年前的東漢時期紙張還沒有被廣泛使用,古人們更多地使用木櫝或者竹簡來書寫公文和信件。古時候沒有安全密鑰、沒有防偽水印,木牘竹簡也用不到數(shù)字防火墻,那咱們的老祖宗們是怎樣防止重要文書泄密的呢?
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陸續(xù)出土的佉盧文木牘剛好能為我們揭曉答案。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這些“信函”書寫方式和今天的信封、信紙有點類似,收件人寫在封牘中央的右邊,“信函”的內容則寫在底牘上,如果底牘寫不完,就接著寫在封牘的底面。書寫完畢以后,將封、底木牘蓋在一起,再用三道繩子捆扎結實。一封結實耐用、不怕風吹日曬的“信”就完成啦!
為防止“信函”內容泄密,古人還會將捆綁“信件”的繩紐放置到封牘正面的泥槽中,再填上封泥,最后還要加蓋印記。一旦有人偷看,收件人接到木牘后馬上能從拆掉的封泥印記上發(fā)現(xiàn)。
這種保密手段秦漢時期在中原地區(qū)很常見,尼雅遺址的這些木牘體現(xiàn)了漢代簡牘制度在西域的傳播和運用,也見證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統(tǒng)籌:楊濤
策劃:葛惠芹 廖映月
編導:廖映月
制片:趙靜
剪輯:卡那提·胡爾馬尼亞
特別鳴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博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
指導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網信辦
出品:新疆報業(yè)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