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回鶻多宗教并存中的景教印記
2025-06-26 15:05:05
來源:
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喀什大學黨委書記 丁邦文 喀什大學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牛汝極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坐標上回望高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遠去的故城,更是一部鮮活的文明交流史。高昌回鶻時期多種宗教并存的現(xiàn)象啟示我們,宗教間的對話、交流是推動各宗教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方式
新疆自古就是一個多種宗教并存的地區(qū)。高昌回鶻時期(唐末至元代)是新疆宗教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多種宗教并存的格局進一步形成,其中景教的流行與發(fā)展在此時期的歷史印記尤為明顯。
作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文化交匯地,高昌回鶻接納著不同信仰體系的傳入。在吐魯番出土的粟特文景教祈禱書殘卷、柏孜克里克石窟中與佛教壁畫共存的十字蓮花紋樣等,無不印證著這個綠洲王國的宗教生態(tài)。
值得注意的是,景教僧侶不僅使用敘利亞文、粟特文進行宗教活動,還創(chuàng)造性地將景教經(jīng)典翻譯成回鶻文,這種本土化傳播策略使得景教得以在摩尼教與佛教的夾縫中形成獨特的生存空間。多語種景教文獻展現(xiàn)了宗教傳播過程中語言載體的多樣性,粟特商人、敘利亞傳教士與回鶻貴族等構成了跨文化傳播網(wǎng)。
景教在高昌回鶻時期的傳播與影響
景教是基督教東方教會或東敘利亞教會的中國名稱,大約在6世紀傳入新疆。景教與絲綢之路貿(mào)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是行商的粟特人等帶來了這一宗教并在高昌回鶻時期發(fā)展起來的。
近年來,隨著吐魯番西旁景教寺院遺址、唐朝墩古城遺址等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不斷涌現(xiàn),景教在高昌回鶻時期的歷史印記逐漸清晰,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幅東西方文明交融的畫卷。高昌故城東郊景教寺院遺址的建筑形制布局為三組并列南北走向,是西亞、中亞景教寺廟建筑“三殿式”的典型建筑,但其建筑藝術中的斗拱、榫卯等又是中原文化在吐魯番當?shù)亓餍械牡湫徒ㄖ囆g。
景教在高昌的傳播,離不開粟特商人等群體的推動。他們不僅帶來了商品和技術,更促進了思想與信仰的交流。西旁景教寺院遺址出土的粟特文文書,既包含《經(jīng)課集》等經(jīng)典,亦有亞里士多德《范疇篇》殘片,為國內(nèi)迄今所見古希臘哲學東傳的最早實證。同時,景教醫(yī)方融合了希臘—羅馬醫(yī)學傳統(tǒng)與本地草藥知識,彰顯跨文化的智慧交融。
西旁景教寺院遺址出土的漢文佛經(jīng)、景教祈禱書及《圣經(jīng)》文本,既見景教傳播中與其他宗教的交流,亦見景教士借鑒不同宗教文化之跡;多種語言文本并存,足見多元文化是高昌回鶻社會現(xiàn)實。該遺址中還出土了玉雕十字架等宗教用具與文物。玉雕十字架于景教傳入高昌回鶻地區(qū)時出現(xiàn),印證了其在融合當?shù)匚幕^程中產(chǎn)生的中國化嬗變。
景教與當?shù)厣鐣娜诤弦埠苊芮小目脊胚z存來看,高昌回鶻社會中的景教寺院與佛寺、摩尼教寺院等相鄰建造,多種宗教共存,這一方面是高昌回鶻社會對宗教包容性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是宗教間交流的結果。例如,在西旁景教寺院遺址中發(fā)現(xiàn)一件可能是布封面的書冊,內(nèi)有漢文《佛說佛名經(jīng)》和粟特文景教祈禱書文獻。多種宗教共處一地也是景教士學習其他宗教文化并融入社會的表現(xiàn)。此外,景教也吸收了當?shù)氐奈幕?,有著中華文化的特點。
高昌回鶻時期多種宗教并存的歷史背景
高昌回鶻時期,新疆地區(qū)作為絲綢之路的中心,商貿(mào)流通、文化繁盛。絲綢之路既是商貿(mào)交流之路,又是宗教傳播之路。在高昌回鶻時期,佛教仍然廣泛流傳,高昌地區(qū)佛寺、僧侶眾多,佛教文化盛行。此外,摩尼教、景教等隨著商賈、傳教士之間的往來也逐漸傳播,在高昌回鶻社會得以生存和延續(xù)。
高昌回鶻時期的宗教交流,本質上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的對話。景教吸收佛教藝術、摩尼教借鑒祆教教義、佛教融合中原禮制,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互鑒,鑄就了新疆地區(qū)文化的獨特魅力。高昌回鶻對待宗教采取寬容態(tài)度,允許多種宗教的共存發(fā)展,為多種宗教的傳播奠定了社會基礎,使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得以并存發(fā)展。
在吐魯番地區(qū)出土的粟特文摩尼教文書、回鶻文景教贊美詩中,可以窺見當時多語種宗教文獻并存的獨特文化景觀?;佞X王室通過“三夷教”并崇的宗教政策,既維系了粟特商團的經(jīng)濟支持,又獲得了敘利亞傳教士的星歷知識。這種以實用主義為導向的宗教管理,使得來自波斯的祆教祭壇、敘利亞的景教十字寺與漢式佛塔在高昌故城周圍和諧共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世紀中葉漠北回鶻汗國西遷后,將薩滿教的天崇拜融入佛教體系,形成了具有游牧特色的宗教融合模式,為后續(xù)多種宗教信仰并存提供了文化調適的典范。
在奇臺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讓人震撼的場景:佛教寺院與景教寺院僅一墻之隔,墻面上既有漢文題記,也有回鶻文、粟特文榜題。景教壁畫中出現(xiàn)的帶翼天使、騎驢圣像等元素,與佛教壁畫中的蓮花紋樣、中原風格的斗拱建筑技藝相互交融,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宗教共生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高昌回鶻社會的開放性和新疆宗教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坐標上回望高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遠去的故城,更是一部鮮活的文明交流史。高昌回鶻時期多種宗教并存的現(xiàn)象啟示我們,宗教間的對話、交流是推動各宗教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方式。
今天,我們也要加強各宗教之間的對話交流,加強信仰文化的包容與尊重,抵制不合時宜的排他性。只有加強對話交流、增加相互理解,才能消除誤解,增進彼此信任,促進各宗教間和諧相處。在當前形勢下,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引導宗教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正是實現(xiàn)新疆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