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爾高原深處如何種出“鮮花”?這群邊防官兵有答案
2025-10-20 11:01:41 來源: 中國軍網(wǎng)
守衛(wèi)在“鮮花盛開的地方”
■彭源 汪浩 閆冰潔
西北偏西,鏡頭對準祖國新疆的帕米爾高原深處。
從瓦罕走廊的盡頭再向前,駐守著新疆軍區(qū)克克吐魯克邊防連。駐地海拔4300米,巡邏點位大多超過海拔5000米。
這里常年冰封雪裹,平均溫度-5℃,極端低溫可達-40℃,雪山、峽谷和冰川是連隊官兵熟悉的景色。
在塔吉克語中,“克克吐魯克”意為“鮮花盛開的地方”。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象征著生命與希望。一代代邊防官兵扎根于此,他們戰(zhàn)勝極端環(huán)境,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以青春與熱愛守護著祖國西陲邊關。
時至深秋,大雪封山之前,讓我們走進“鮮花盛開的地方”,走近一群駐守在高原哨所的邊防軍人,感悟他們如花兒一般綻放的青春。
——編 者
熱血融化邊關雪
從山下出發(fā),途經(jīng)新疆喀什地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筆者一行乘車前往新疆軍區(qū)克克吐魯克邊防連。隨著海拔的升高,石子路愈加顛簸,汽車發(fā)動機開始沉重地“喘息”。
窗外景色發(fā)生著明顯變化,天空原本艷陽高照,周圍還有綠樹在風中晃動枝葉。很快,眼前只有灰黑山體與終年積雪不化的雪峰。山石之間,不時有旱獺在穿梭。
駕駛員將暖風空調開至最大,但寒氣還是不斷襲來,筆者不由得裹緊了外衣。越來越稀薄的氧氣讓人呼吸困難,大家開始輪流吸氧,沉默中只有吸氧時輕微的嘶嘶聲。
正午時分,筆者一行抵達連隊營區(qū)。高原天氣瞬息萬變,剛剛還是晴天,不一會兒便窸窸窣窣下起了雪。天空中烏云密布,幾間宿舍不約而同亮起了燈。在雪域高原,天氣驟然變化是常事,二級上士馬浩告訴筆者:“沒準過一會兒冰雹就來了呢?!?/p>
馬浩記得,剛到連隊時,夜間站哨時雪常常悄無聲息地落下來,有時大雪紛飛,有時小雪輕舞。
沒一會兒,面罩和睫毛上都是霜。無論多厚實的衣物,最多只能扛半個小時,接下來就是透入骨髓的寒冷。站哨時,寂靜的山間偶爾會傳來獸鳥的叫聲。
“一開始有些害怕,后來習慣了,有動物陪伴自己,也不覺得孤單?!瘪R浩笑著說。
一級上士格加是連隊的軍馬飼養(yǎng)員,他帶著筆者前往馬廄:“馬兒更適合喝溫水,但在這里,也習慣了飲冰河水?!?/p>
連隊官兵使用的井水,僅能滿足大家日常所需。連隊有12匹軍馬,平均一匹馬每天要喝20升水,于是鑿冰河飲馬便成了格加的“日常”。
嚴寒使得高原河流的無冰凍時間較短。一年中有四分之三的時間,格加和戰(zhàn)友要在河邊鑿開二三十厘米厚的冰層,讓軍馬飲用下面的冰水。聽著格加的話,筆者想象著他們用鍬、鎬等工具,使盡渾身力氣,將堅固的冰面鑿出孔洞的樣子。鑿冰一日或許不難,難的是,年復一年地堅持下去。
鑿冰點相對固定,突如其來的降溫會讓河冰凍得更厚,有時人力實在無法鑿動,他們只能沿河向上游找尋更合適取水的點位。
那年,大家在尋找鑿冰點的路上遭遇雨夾雪。雨滴落在作訓服上,迅速結成冰,加速了人體熱量的流失。沒多久,他們的作訓服就裹了一層冰晶,被凍得硬邦邦。大家抓緊時間,直到在距離連隊2公里遠的地方才找到合適的鑿冰點。
格加最喜愛的一匹軍馬叫“踏雪”。“每次巡邏歸隊,軍馬的鬃毛上都結滿冰碴。我們就用干毛巾為它擦去身上的冰霜,再蓋上毛毯為它保溫。”格加摸著“踏雪”的頭說,軍馬是我們親密的戰(zhàn)友。算起來,“踏雪”已經(jīng)服役14年,巡守邊防線數(shù)千公里,翻過了一座座山,蹚過了一條條河,和我們一起吃了不少苦。
巡邏中的新疆軍區(qū)克克吐魯克邊防連官兵。張 洋攝
巡邏路大多難走,官兵有時腳踩亂石站不穩(wěn),整個人摔在石堆上;有時不小心踩到表面漸融的冰層,鞋里灌滿冰水;有時遇上齊腰深的積雪,腿怎么也拔不出來……聊到這里,格加話鋒一轉:“苦是苦了些,但我們守著守著也就離不開了,這里成了我們的第二個家。”
邊關雪雖冷,熱血卻難涼。一代代連隊官兵用熱血融化邊境冰雪,用青春守護家國安寧。
格加告訴筆者,他和許多戰(zhàn)友都有著相似的體會,初來之時總會驚嘆于雪山的巍峨、巖石的蒼勁,但過不了多久,無法想象的艱苦會讓大多數(shù)人心頭涌起孤寂之感。再之后,惆悵會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消失,留在心底的是執(zhí)著、是奉獻,是對祖國最深沉的愛。
高山之上人為峰
連隊下轄的科西拜勒前哨,位于海拔4600多米的雪山上。那里的氣候更加惡劣,除了七八月份,其他時間經(jīng)常下雪。
二級上士徐耀強記得:“有時大雪下一夜,清晨發(fā)現(xiàn)營房的門被厚厚的積雪堵住,怎么也打不開,只能等待連隊的戰(zhàn)友帶著推雪板上山把門外的雪推到一邊。上哨的路上,有些地方積雪過厚,還要請護邊員開鏟車推雪?!?/p>
“以前缺乏這些機械設備,上哨的路被積雪覆蓋后,運送物資全靠人背馬馱?!备窦诱f起多年前的經(jīng)歷感慨不已。
那年深冬,大雪封山,連隊官兵連續(xù)半個月無法給前哨班送補給。前哨班的糧食快要見底,燒鍋爐的煤炭也所剩不多,格加和幾位戰(zhàn)友主動請戰(zhàn)承擔上送物資的任務。
格加清楚記得,路上的積雪厚達一米多,他們輪流打頭陣,用身軀給后面的戰(zhàn)友和軍馬蹚開道路。短短幾公里,他們從白天走到了黑夜。
最后的一段路,軍馬已疲憊不堪,停在原地怎么也不肯向前,格加和戰(zhàn)友決定背著物資徒步上山。他們又冷又餓,背上增加了幾十斤物資的重量,腳步變得更加沉重,但大家不敢停步,生怕一停就再也走不動了。
就在格加和戰(zhàn)友一步一步艱難地挪動時,前哨的戰(zhàn)友也在朝著他們進發(fā),終于,兩支隊伍成功會合。凌晨,物資送到了前哨,這項艱巨任務也成了格加戍邊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次經(jīng)歷。
如今,邊防建設條件越來越好,護邊員會時常駕駛鏟車清理上哨路上的積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由連隊的駕駛員、一級上士馬小龍駕駛運輸車運送補給。但上哨的路又窄又險,行車仍然困難重重。
那天,天空飄著零星小雪。運輸車行駛至上山的急彎處,車輪猛然打滑,眼見車輛一點點向路基滑去,馬小龍沒有慌亂,他輕轉方向盤,緩緩校正車輛,終于在半個輪胎已經(jīng)探出路基的情況下將車停住。
雖然不知有多少次和危險擦肩而過,馬小龍始終兢兢業(yè)業(yè)堅守崗位。除了運送物資,他還承擔著巡邏駕駛任務。守邊16年,他的駕駛里程超過12萬公里,至今安全零事故。他語氣堅定地告訴筆者:“只要是組織交給的任務,不管多難都要完成好?!?/p>
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大雪能封住山、封住路,卻封不住邊防官兵勇攀高峰的信心。從這群年輕官兵身上,筆者看到了一如所有戍邊衛(wèi)士那樣的氣質,他們像是屹立的山峰,高聳挺拔、堅韌不屈,無論遇到何種艱險,總是迎難而上、從不畏懼。
冰封之地春常在
克克吐魯克邊防連溫室大棚內,三角梅傲然盛開。張 洋攝
雪域高原雖冷,發(fā)生在克克吐魯克的故事卻總是充滿溫暖。
二級上士孫曉坤是連隊的種植員,如今四季如春的溫室大棚內,草莓、橘子、圣女果等各類蔬果,還有月季、三角梅等十幾種綠植,都是他細心呵護的“寶貝”。
孫曉坤來到溫室大棚,回憶起10多年前的克克吐魯克邊防連。從華東地區(qū)參軍入伍來到帕米爾高原,最初,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讓他很不適應:“每天太陽一落山,溫度會驟降,天氣陰冷潮濕,大家的心情難免容易低落?!?/p>
那時,孫曉坤剛剛被任命為種植員。由于氣候寒冷、土壤貧瘠,大棚里沒有幾棵成活的菜苗。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里打造成屬于高原官兵的一片溫暖小天地。
為了提高棚內溫度,一開始,孫曉坤采取燒鍋爐的方式,但種下的菜苗枯了一茬又一茬。他查閱資料得知,鍋爐需要有人時時看顧,否則棚內溫度總是跟著天氣變化起伏,很難穩(wěn)定下來。
孫曉坤向連隊申請購入一批電暖氣為大棚精準控溫,還找來肥料改善土質,終于,有一批蔬菜成活了。隨著孫曉坤的經(jīng)驗越來越豐富,大棚里的綠色漸漸增多起來。
溫棚里的果蔬長勢愈發(fā)喜人,連隊官兵把這片生機盎然的小天地當成茶余飯后的休閑場所。屋外風雪交加之時,大家總喜歡鉆進溫棚里賞花摘果,聞著夾雜著花香和蔬果香的溫暖氣息,大家說克克吐魯克真成了“鮮花盛開的地方”。
今年,鮮花也開到了科西拜勒前哨。為改善官兵守防條件,前哨修建了陽光板房。孫曉坤挑了幾株長勢最好的月季和三角梅送往前哨,期待給那里增添一些生機。
在克克吐魯克,像孫曉坤一樣積極樂觀的官兵還有很多。盡管駐守在偏遠的雪山哨卡,大家仍努力將軍營生活過得多姿多彩。
中士蔣昊畢業(yè)于美術院校,閑暇時間,他喜歡撿拾各式各樣的石頭,在上面畫巡邏途中見到的雪山和冰川美景。如今,他繪制的石頭畫遍布連隊溫棚、圖書連廊等場所。
近年來,連隊官兵還因地制宜開展滑冰訓練,放松心情的同時還能強健體魄。二級上士拜偉偉入伍前喜愛滑旱冰,如今成了大家的小教員。在他的幫助下,一些剛接觸滑冰的戰(zhàn)友,也滑得有模有樣。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拜偉偉覺得,盡管克克吐魯克多是大雪冰封的日子,但連隊官兵把每一天當作美好的春天來度過,心中便會溫暖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