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快評丨民族團結的鮮活圖譜
2025-09-27 09:19:14 來源: 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張磊
日前,“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大型集中采訪活動采訪團來到阿勒泰市紅墩鎮(zhèn),走進“戶兒家”文化大院,了解歷經百年的民族團結故事。
“戶兒家”源于清末,是哈薩克族對甘肅、山西、陜西等省份遷居紅墩鎮(zhèn)的40余戶漢族居民的稱呼。100多年來,“戶兒家”幾代人與當?shù)馗髯迦罕娀突ブ?,已發(fā)展為3000多人的村落,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
在李紅秀創(chuàng)辦的“戶兒家”民俗陳列館里,一臺縫紉機靜靜陳列,訴說著鄰里互助的溫暖往事;蒙古族馬鞍與漢族犁鏵的并列展示,見證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明的互補共生。這些老物件構成的“實物檔案”,記錄的正是各民族在共同生產生活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戶兒家”人的實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如磐石的生動反映。69歲的李紅秀13年義務講解超萬次,不僅講述爺爺收養(yǎng)哈薩克族孤兒、丈夫資助牧民子弟故事,更帶動了村民發(fā)展民族團結研學游,讓“互助共生”從傳統(tǒng)美德轉化為富民產業(yè);村民阿斯亞·巴合恰爾的農家樂里,多種菜系的融合贏得食客贊譽,她解決村民就業(yè)、照料鄰居的善舉,詮釋著“共同富?!钡纳鷦訉嵺`;老黨員李曉榮退休不褪色,講述親身經歷,將“戶兒家”的故事融入社區(qū)治理……這些普通人發(fā)自內心的真實行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抽象概念變?yōu)榫唧w生活。
“戶兒家”的百年歷程,揭示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層邏輯。它不是外力強加的刻意為之,而是源于生活需要的自然形成;它不是靜態(tài)的歷史標本,而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這種“非刻意性”的交融特質,恰恰是最珍貴的價值所在。當陳列館拓展為文化大院,當個體故事匯入?yún)^(qū)域發(fā)展,“戶兒家”成為阿勒泰地區(qū)乃至新疆民族團結進步的縮影。
在新疆這片土地上,“戶兒家”并非孤例。從塔城居民沙勒克江·依明的小院常年升起國旗,到阿克蘇王三街各族商戶共同致富,再到烏魯木齊固原巷社區(qū)聚民心暖民意……這些典型與“戶兒家”一起,共同構成了天山南北各民族團結的鮮活圖譜。
“戶兒家”文化大院還將升級改造,新的展陳將繼續(xù)講述相攜相助的故事。正如李紅秀所言“民族團結要靠每個人的努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絕非口號,而是需要更多扎根生活土壤中的實踐。相信今后在新疆這片上演了無數(shù)民族團結鮮活故事的土地上,還會涌現(xiàn)出更多“戶兒家”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基也必將更加牢固。